我國農村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達1.28億千瓦,廣泛分布在1700多個縣。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建成裝機在5萬千瓦及以下的小水電站47000多座,裝機容量7300萬千瓦,年發電量2200多億千瓦時,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占全國水電的1/4。小水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對我國電力工業發展,尤其是對廣大山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并推動了世界小水電發展。
近年來,社會公眾廣泛關注小水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些省份甚至對小水電實行"一刀切"的關停政策,更有一些地區因電力供需形勢變化導致小水電陷入核準難、并網難的困境。如何看待小水電開發對局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未來如何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發展小水電?
水資源問題等不能歸咎小水電
"近年來,社會公眾關注的小水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有開發程度、河段減脫水、魚類保護、水土保持、地質災害防治等幾個方面。"水利部農村水電及電氣化發展局局長田中興近日在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的"小水電的生態作用科普論壇"上表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小水電開發率約為41%,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水電開發程度。如目前瑞士、法國開發程度達到97%,西班牙、意大利達到96%,日本達到84%、美國達到73%。一條河流、一個區域建站數量、疏密等取決于河流資源稟賦和功能,需要通過專業的論證和規范的審查審批,在規劃中明確。"
田中興同時表示,我國有些山區河流本身就是季節性河流,枯水期存在河水斷流、河床裸露。一些早期建設的引水式電站受當時經濟技術條件限制,沒有設計、建造最小流量泄放設施,同時,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越來越高,諸多因素都使引水河段的減水脫流現象有所加劇。"然而在'十二五'期間,全國4400多座老舊電站進行了增效擴容改造,近2000條中小河流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福建、陜西、甘肅等地也出臺了水電站最小下泄流量的計算、設計和監管辦法,要求老舊電站通過設置生態泄水管、增設生態機組、新建雍水壩和開展梯級聯合調度等措施,確保廠壩間河段生態需水。"
對此,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也認為,應該盡量避免和彌補引水式開發小水電給某一河段帶來減水、脫水的問題。但很多河流減水、脫水的根源不在于小水電,而是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和短缺。小水電本身不消耗水資源,反而能幫助人類管理水資源、應對水危機。
對于小水電開發筑壩截流、阻隔洄游性魚類的洄游路線、影響喜流水性魚類生存的問題,田中興提出:"筑壩使流水變為靜水的同時,也使喜靜水生活的種類在庫區成為優勢種群。2012年,水利部組織全國對3500多條中小河流水能資源開發規劃進行了修編,凡涉及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珍稀瀕?;蛱赜兴锏暮佣味疾辉僖巹澬陆ㄐ∷婍椖?。"
此外,田中興還表示,小水電開發造成局部山體擾動和水土流失問題是存在的,但不是造成泥石流災害發生的成因。清華大學經過多年的研究試驗表明,水電開發不僅不會引發泥石流災害,還能減少和減輕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水電站不僅能夠把90%以上的河水能量轉化為電能,減小水流的破壞力,而且梯級電站可以形成"人工階梯-深潭系統",控制河床的侵蝕下切、維持河床穩定,從而消減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害。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的深入,監管職能的逐步加強,小水電建設中水土流失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治理。
對于目前一些省份"一刀切"宣布關停小水電的做法,田中興指出,一些省份明令禁止任何形式小水電開發改造的行為有些過急。在當前電力供需形勢寬松的情況下,對于年代特別久遠、難以改造且作用有限的老舊水電站可以考慮科學的退出機制,同時把分散的小水電資源重新通過規劃合理利用。
小水電已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目前,全球有27億人還在使用傳統的生物質能源,每年有200萬左右人口因無法使用現代能源而導致疾病和死亡。全球70億人口大約有13億無電人口,另有20多億人口用電不穩定。在現有政策下,2030年將仍有12億無電人口,28億人仍然使用傳統生物質能源,改善能源供應需要全球行動。"聯合國國際小水電中心主任劉恒介紹,"目前,非洲南部、非洲中部、非洲西部、非洲北部、太平洋島國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小水電開發程度較低;東亞、中亞、東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中美洲、南美、歐洲、東歐等地區的小水單開發處于中等程度;中國、東南亞、西歐、北美、南歐、北歐和南亞的小水電開發程度較高,如西歐、北美開發程度達到70%—80%以上。未來非洲將是小水電發展的重要區域,除了撒哈拉以外的非洲擁有豐富的水資源,但電力設施嚴重短缺。目前贊比亞森林以每年2%的速率在減少,以傳統能源維持生計的方式不可繼續。"劉恒進一步說。
世界各國對小水電的定義不同,但對小水電的價值判斷和正面作用的認識是一致的。據田中興介紹,我國開發小水電、建設農村電氣化的經驗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聯合國國際小水電中心先后為30多個國家提供了小水電技術咨詢和服務,為發展中國家培訓了大批小水電技術骨干,帶動了國內小水電設備出口和勞務輸出。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同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共同為"中巴小型水電技術國家聯合研究中心"揭牌,開啟了我國小水電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新篇章。
"近年來,我們做了'點亮非洲'、'走進拉美'、'帶來太陽'等交流活動。國際小水電中心成立于1994年,當時更多的是引進國外的技術發展中國小水電,經過20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可以帶著過去幾十年小水電發展的經驗、技術、設備等走出去,惠及全人類。目前,我們在拉美、非洲、亞洲做了一些水小水電示范項目,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劉恒說。
"聯合國支持開發小水電的減貧和減碳作用。小水電的減碳作用幾乎比風能高出50%。小水電的低電價也保證了電網為可再生能源調峰的經濟能力。"張博庭認為,"開發利用小水電是當前最重要的生態保護措施之一,全世界都把中國當成小水電開發利用的榜樣。我們應認識到,開發利用小水電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碳減排優勢,使對小水電的認識和社會輿論回歸理性。"
期待"發配用"優勢重新激活市場
2011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在保護生態和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加快水能資源開發利用,大力發展農村水電。根據我國能源發展規劃,202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2億千瓦,其中小水電裝機容量達7500萬千瓦。
"未來小水電發展依靠政策、技術和市場。從政策來看,政府應像重視風電、太陽能發電一樣重視小水電,理順小水電電價政策。電能應實現同網、同質、同價,電網應全面收購小水電并優先保證其上網。從技術創新來看,一些老舊電站技術水平較低、水能資源利用較差,應積極改造,流域規劃、建設、運行管理也應科學合理。從市場來看,小水電的建設、運行都要實施責任認定,加強監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建議。
對此,田中興也向本報記者提出,"我國一直以成本+稅金+合理利潤的模式確立電價,小水電相對于太陽能、風能等其他分布式能源的確成本較低,但電能質量一樣,應實現同網、同質、同價,實現合理競爭。八部委曾專門發文要求保證小水電上網、優先收購小水電,但目前落實情況不是很好。《可再生能源法》對水電之外的可再生能源提出明確的鼓勵辦法,同時提出'水電適用于《可再生能源法》的辦法由國務院另行制定',但至今沒有看到這個具體辦法。"
李立浧還建議,在"9號文"背景下,小水電跨發電和配用電兩端,可以依托多個小水電成立發電企業集團,依托小水電這一分布式能源建設多能互補微電網,依托周邊農村用戶成立售電公司,并開展小水電直供電的市場模式。
"早期小水電的開發規劃、經濟技術水平已經不完全適應目前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開發理念,水利部將全國3500多條中小河流重新修編開發規劃,今后將按照科學、合理的理念開發小水電。"田中興對本報記者表示,"另一方方面,小水電發展壯大之初的'三自方針'——自建、自管、自用和當前新電改'放開兩頭、關注中間'的理念十分契合。小水電發展之初在中央政策、資金扶持下發展,發用電受到了政策鼓勵,曾一度有40多個區域電網、600多個以小水電供電為主的縣電網,實現了自發自用,這個'小供需'支撐了當地的工業基礎。"
田中興進一步告訴本報記者:"農網改造之后,小水電失去了自己的市場。'9號文'鼓勵發電和用戶直接見面、購銷、供電,這是小水電發展的新機遇。同時,小水電必須提高電能供應質量和服務水平,才能適應新電改下的競爭。"
"小水電小而分散,單個力量薄弱,是能源管理水平不高和政策敏感性不強的'弱勢群體'。事實上,小水電是極好的配電公司資源,要形成集團合力,構建供電區域,配套相應的其他能源,抗衡大電網的限制。事實上有些地方區域供電有不少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李立浧進一步說,"根據小水電的豐枯特性,應和電網保持和諧的關系,以保證小水電維持長期、穩定、可靠的供電。" (來源:來源:中國能源報作者:傅玥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