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行業要加強與公眾的溝通,讓公眾知道水庫大壩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有些組織在反對大壩,并且有雄厚的資金在支持這些組織,使得這些反對的聲音更容易被公眾聽到。與此相反,大壩和水庫的好處和作用,卻沒得到有效的宣傳。"在近日召開的中國大壩工程學會2016學術年會暨國際水庫大壩研討會上,國際大壩委員會副主席邁克爾·羅杰斯(Michael Rogers)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水庫大壩建成發揮效益,人們在分享水庫各種功效的同時,也以不同角度對水庫大壩的建設提出質疑,甚至誤讀、誤判,一定程度上影響水庫大壩建設的進程,進而影響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水庫大壩效應巨大
"隨著混凝土發明和筑壩工程技術不斷進步,使得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的能力不斷提升。人們受益于水庫大壩的巨大貢獻,獲得了更加安全的防洪保障,分享了潔凈的水庫供水,保障了農業、工業的生產用水,也依托水庫的綠水青山,發展了旅游業。"浙江省水利廳治水辦主任兼副總工程師朱法君表示,水利是協調人與環境矛盾的偉大事業,除害興利是水利永恒的主題。
據介紹,浙江省經過建國后近70年的建設,建成了小(二)型以上水庫4300余座,人均占有水庫庫容量已經超過歐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已基本形成了以水庫大壩群為重要基礎的防洪體系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綜合系統,擬建、待建的水庫大壩已為數不多,或者說建設已近尾聲,對全國的水利開發具有借鑒意義。
作為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給河流生態帶來的影響也是與會代表十分關心的問題。三峽集團三峽樞紐建設運行管理局樞紐運行部副主任王海結合實例介紹了三峽水庫生態調度。
2011年,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大面積干旱。為有效應對中下游持續特大旱情,三峽水庫啟動了抗旱應急調度,從5月7日10時(庫水位155.35m)開始加大下泄流量,至6月10日24時(庫水位145.82m)結束,日均向下游增加出庫流量1500m3/s,累計向下游補水54.7億m3,有效改善了中下游生產、生活、生態和通航用水條件,為緩解中下游特大旱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2003-2015年,三峽水庫累計攔洪38次,累計攔蓄洪水總量1100多億立方米,其中,55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達9次。而在此之前,長江流域曾發生過多次大的洪水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水庫大壩是為公眾服務而生,為公眾福祉而來,也凝聚了無數工程師的汗水和心血,為水資源、能源安全、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但同時關于水庫大壩的作用及其討論由來已久?;ヂ摼W新媒體時代,給人們獲取信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認知和溝通障礙。"相關專家在上述會議上表示。
幫助公眾走出認知誤區
如何幫助公眾認識水庫大壩的服務功能和本質,如何有效的與公眾溝通,成為上述會議與會代表關注的焦點。三峽集團承辦的"水庫大壩與公共認知論壇",邀請到多位大壩工程代表、知名專家和媒體人圍繞論壇主題與參會代表和媒體代表交流。
"要做好宣傳,讓公眾知道水庫大壩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邁克爾·羅杰斯(Michael Rogers)表示。
國際大壩委員會主席安東·史萊思表示:"要幫助公眾充分認識大壩和水電開發,并且要采取合適的方法。比如,如果單純從技術上和公眾進行交流,人們可能并不容易接受和理解。因為公眾真正關心的可能和大壩技術問題并沒有太多關系。他們更關心的是水庫大壩對經濟和生活造成的直接影響。比如漁業、休閑、工作等等。"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也有類似的觀點。他指出,現代社會里調蓄水資源的水庫大壩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保護作用。雖然建設水庫所形成的人工濕地,確實可能會對某些生態環境(例如魚類回游)產生某種不利的影響,但是,相對洪澇災害和特大干旱來說,水庫的生態環境保障作用,絕對是更大、更重要。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走遍全世界始終都能看到"水資源開發程度越高的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越好"的根本原因。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公眾對水庫大壩建設的一些質疑,對水庫大壩的發展與創新也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相關專家表示,質疑大壩建設的聲音能夠幫助水庫大壩的規劃者、建設者、運營者,更全面、更系統地思考建設、開發、長期運營當中的外部性問題,使得水庫大壩能夠在全壽命期更好的服務于公眾、為公共利益持續貢獻巨大的綜合價值。(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記者 馮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