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正式閉幕。此次全會發布的公報,對新一輪的改革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部署??梢灶A計,未來的改革路徑,將始終貫徹和遵循本次會議的精神,使國民經濟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不僅如此,公報還對國有企業改革進行了全方位的論述,從而為國企改革的下一步戰略指明了方向。
經過30多年的改革歷程,我國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影響和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也在不斷強化和增多。在改革紅利逐漸消失的背景下,啟動新一輪改革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不過,特別應該引起高度警惕的是,當前的改革必然會觸及利益集團的核心利益,因此,對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必須要有一個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
三中全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十分注重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深化改革,其目標是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如何正確劃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是影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在改革開放之初,隨著放權讓利的推進,政府的干預逐漸擴大,而市場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增強,這是過去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但近些年來,政府干預過多、政企不分、政社不分的現象日益嚴重,“政府失靈”進而導致“市場失靈”的“雙失靈”問題十分突出。因此,改革就必須像李克強總理所指出的,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此次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市場的“主角”地位。國有企業是歷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但國有企業未來的出路在哪里,各方人士卻分歧嚴重。三中全會對此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首先,確定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原則,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很顯然,國有經濟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被替代,也不能被削弱。但與此同時,國有經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也取決于其活力。從這個角度來講,搞好搞活國有企業,是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前提。
其次,公報對國有企業改革的路徑也進行了描繪。其要點包括:一是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國有企業本身就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走出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改革模式,放棄修修補補的做法。二是要加快政企分開的步伐,使國有企業能夠盡快變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競爭主體。三是改革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膽子大就是要勇于創新、大膽探索,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踏步不前。步子穩則要求妥善處理好各方面關系,實現各方的共贏。而在國有企業改革的具體方式上,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再次,全會強調了公平競爭、清除市場壁壘的重要性。目前,不少國有企業在政府行政干預的情況下,形成了對非公經濟“玻璃門”、“彈簧門”式的壟斷地位。而公平競爭必然要求掃除造成壟斷和其他形式不公平競爭的障礙,這與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具有內在的聯系。國有企業改革將重回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軌道上來,放棄簡單的數量膨脹,進而轉向追求提質增效的新型發展道路上去。
最后,加快開放將促進國有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目前,以上海自貿區建設為標志,新一輪的對外開放局面正在形成。全會提出,要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國企只有放在國際經濟的大舞臺上,努力提高自身實力和自主創新水平,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總之,新一輪的改革攻堅戰已經正式打響,這既是國有企業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同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排頭兵”,只有高舉改革的大旗,勇于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才能在發展中打破自身的利益格局,進而為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摘自《企業觀察報》 作者:李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