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青山綠水、江山如畫的生態文明建設美好圖景,正在神州大地鋪展。
一場關乎億萬人民福祉、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綠色變革,已經開啟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引領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闊步前行。
這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邃思考——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2017年6月的三晉大地,綠意更濃。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山西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廣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每人植幾棵,每年植幾片,年年歲歲,日積月累,祖國大地綠色就會不斷多起來,山川面貌就會不斷美起來,人民生活質量就會不斷高起來。”
在稍早前的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南寧考察河道整治工作時指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理念,也是今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遵循。
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城市到鄉村,從大漠戈壁到江南水鄉,習近平總書記每赴各地考察調研,幾乎都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和明確要求。
“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2012年12月,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首赴外地考察時就諄諄告誡。
歷經30多年快速發展,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粗放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約占全球11.5%,卻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鋼、43%的銅、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么情況?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2013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說,“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么形勢?”
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途中,中華民族如何永續發展?中華文明能否再鑄輝煌?站在這樣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發展作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在習近平主持起草的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
黨的十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一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的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在全世界是第一個。
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是人類發展的永恒主題。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全球將向何處去?這是人類需要回答的問題。以生態文明為指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這個重要論斷,進一步深化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論。
4年后,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體學習時又強調,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一項,不僅秉承了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站在大歷史、大文明層面,對生態與文明關系進行的鮮明闡釋,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確立了環境在生產力構成中的基礎地位,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思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正是樹立生態文明觀、引領中國走向綠色發展之路的理論之基。
浙江省安吉縣余村干部群眾仍清晰記得,早在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余村考察時,得知村里關閉礦區、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做法后高度評價說:“下決心關停礦山是高明之舉。”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在那次考察中,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不以環境為代價去推動經濟增長。
8年后,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提問時,進一步作出清晰全面闡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是對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引領中國發展邁向新境界。
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要牢牢把握這樣的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就必須牢固樹立生命共同體意識。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專門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4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水林田湖”作為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又有進一步的擴展。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7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時說道:“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我國草原面積有近4億公頃,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41.7%。雖然只增加了一個“草”字,卻把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納入生命共同體中,體現了深刻的大生態觀。
生態文明體現了共創和諧地球的整體觀,跨越西方傳統發展道路的新理念吸引了全球目光。2013年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27次理事會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這標志著國際社會的認同和支持。
3年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又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經驗,正在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用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舉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綠色更有活力
生態文明建設搞得好不好,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很重要。轉變長期以來追求“GDP至上”的政績觀,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尤為重要。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樹立新發展理念、轉變政績觀,就要建立健全對各級官員的考核評價機制。2016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確定對各省區市實行年度評價、五年考核機制,以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干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2017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不作為、不擔當、不碰硬”,“沒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監管層層失守”,“弄虛作假、包庇縱容”等嚴厲措辭頻現,包括3名副省級干部在內的幾十名領導干部被嚴肅問責,引起社會強烈震動,彰顯黨中央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意志。
“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在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幾年來,一場場環保問責風暴在各地掀起。2015年底,中央環保督察巡視從河北省開始,不到兩年已覆蓋全國23個省份。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對16個省份的6000余人問責。
一些地方領導干部開始真正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分量,思想上的“霧霾”一掃而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逐漸成為共識。
沒有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理念就是空中樓閣。新的考核評價機制,正是構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一根“大梁”。
——這5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理念,全面落實在各項改革和制度建設中。
2015年4月,我國首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愿景、重點任務、制度體系。
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國內國外都沒有現成經驗,生態基礎相對較好的福建、貴州、江西三省,先行成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
——這5年,中央密集出臺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文件,謀篇布局推進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僅2016年,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文件就超過20件。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漸完善。
生態環保法制建設也不斷健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陸續出臺,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從2015年開始實施,在打擊環境違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
繼18億畝耕地紅線之后,我國對生態保護也劃出紅線,對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實施強制性嚴格保護,給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生態資源。目前全國已有12個省份初步劃定,總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
——這5年,環境治理、生態修復領域一項項重點工程頻頻展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污染防治實事緊緊抓在手上,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深刻體現,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剛剛就任總書記、面對中外記者時,就向世人坦露拳拳之心。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為了留住更多的藍天,我國空氣污染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壓減燃煤、淘汰黃標車、整治排放不達標企業,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實招發力,實效已現。與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33%、長三角區域下降31.3%、珠三角區域下降31.9%。
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重拳出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合力繪就青山綠水、詩意棲居的圖景。
——這5年,中國相繼參與一系列國際環境治理行動,以負責任的態度和堅定行動,為全球綠色發展作出世所矚目的中國貢獻。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演講時強調:“我們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事實證明,這一政策是負責任的,既是對中國自身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
為此,中國確定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2015年12月,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6個締約方通過《巴黎協定》這一歷史性文件,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安排。中國不僅是達成協定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堅定的履約國。
“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當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深受其害。許多國家已經奮起迎接挑戰,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等國家的領導力至關重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評論說。
知行合一,方能致遠。從理念升華到制度建設、再到實踐檢驗,全國各地都在努力探索一條有別于西方傳統工業文明、超越中國傳統增長模式的綠色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廣泛而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貌。
這是面向未來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