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建新能源互聯網平臺
平臺已接入29個新能源場站7000多臺設備
在日前舉行的2018工業互聯網峰會上,國網青海電力公司推出了國內首個覆蓋全產業鏈的新能源互聯網平臺——綠能互聯,引發了業界關注。
據國網青海電力董事長、黨委書記全生明介紹,綠能互聯以新能源發電側為切入口,為新能源發電方提供集控服務的同時,完成數據的初始積累;基于開放共享的理念提供平臺服務和技術服務,匯集了更多的服務提供方去沉淀行業知識、釋放數據價值、構建更多的應用服務。在綠能互聯平臺上,已匯集了相當數量的新能源發電方和科研開發團隊,以功率預測服務為例,目前平臺上有超過20個發電場站使用著至少5個不同團隊的功率預測服務,生態初見雛形。
“綠能互聯是一個能讓新能源能量流、數據流、價值流真正像血脈一樣在產業鏈中流通、為行業源源不斷提供能量與活力的平臺。”全生明形象地比喻。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綠能互聯已接入青海省內外29個場站的12.6TB數據,接入首個省外場站——內蒙古達茂風電場,接入負荷側大用戶開展能耗監測業務,引入昆侖數據、金風科技、大唐、魯能等產業合作伙伴。
通過平臺,為能源轉型探索中國方案。據介紹,平臺能夠降低新能源電廠人員成本20%以上,設備診斷和模型的準確率達到75%以上,可提高發電量1%-5%,平均使新能源電廠備件消耗降低10%。
“綠能互聯是工業互聯網理念在新能源產業落地實踐,秉承開放共享、共生共贏的理念,為新能源產業所有相關方,包括制造、政府、發電、金融等各方,提供服務,形成良好生態圈。”全生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他看來,平臺主要有三方面特點:一是典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從數據采集、平臺運行到應用生態的構建,形成了完整鏈條;二是目前我國接入設備種類最多的平臺,包括29個新能源場站的7000多臺設備,預期今年底將接入80%的新能源場站,屆時設備總量將超5萬臺;三是平臺為電網企業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持,意味著電網企業將從過去單一的電力輸送或售電服務轉型到綜合能源服務。
據了解,國網青海電力打造新能源互聯網平臺的實踐始于2014年。那一年,國網青海電力成立青海省光伏發電并網技術重點實驗室,并在此基礎上于2016年8月啟動清潔能源大數據中心的建設。
“尤其是去年6月,青海連續168小時全清潔能源供電,讓我們看到了功率預測、多能互補、柔性電網等先進能源科技,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迸發出巨大能力。”全生明稱,“這激發我們深度融合‘互聯網+’,加快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的建設。”
全生明樂觀表示,有了綠能互聯,今后青海全清潔能源供電或將成為常態,“去年是綠電7日(連續168小時全清潔能源供電),今年或是綠電9日(連續216小時全清潔能源供電),我們將持續探索能源轉型的中國樣本。”
(來源:中國能源報)